
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華中農業大學,1992年3月由國家批準建設,1994年通過驗收并正式對外開放,于1996年、2001年、2006年連續3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,并于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“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先進集體”稱號。現任實驗室主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、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教授。
研究方向
研究內容
(1)基因圖譜研究;
(2)重要基因分離克隆研究;
(3)功能基因組研究;
(4)雄性不育與雜種優勢研究;
(5)種質資源創新及遺傳多樣性研究;
(6)分子技術育種研究;
(7)新品種選育。
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
交流與合作
條件建設
研究水平與進展
構建了一個較完善的大規模開展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技術平臺,與國際同類研究處于同一水平,在此平臺上分離到有重要應用前景、功能明確的新基因54個,有助于改變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長期依賴引進國外基因的局面;
長期致力于雜種優勢生物學基礎研究,提出了上位性是雜種優勢的重要遺傳基礎的觀點,并利用構建的“永久F2”群體全面、圓滿地解析了優良雜交稻汕優63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,在國際上產生較大的影響;
形成了主要農作物資源創新與挖掘的技術、理論體系并培育大量特色材料,構建了細胞工程育種和分子育種技術體系,培育了我國第一個商品化轉基因作物品種--華番一號等一批番茄、棉花、水稻轉基因品種(系);
建立了完整的柑橘細胞工程技術體系,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離體材料保存庫,發掘了一批有價值的柑橘突變體,培育的品種占我國同期選育品種的35%,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;
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系(Pol CMS),被認為“是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”,在國內外油菜育種界被廣泛研究利用,以此為材料培育了一大批新品種,每年以1300萬畝的面積在全國大面積種植,雜交油菜的研究與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。
“九五”期間實驗室在研課題240余項。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64篇。國際會議論文95篇,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11項,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,三等獎1項;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;各種個人獎勵20項。申請了國家專利12項,授權專利3項。鑒定成果10項,培育新品種6個。
“十五”期間 實驗室在研課題257項,其中包括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、“973”(首席)等國家級課題117項,國際合作18項。發表論文496篇,其中SCI收錄論文173篇,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2篇,大于5的論文8篇,大于2的論文65篇。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3項,其中獲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,省部級一等獎7項,省部級二等獎4項,省部級三等獎2項。申請專利61項,批準16項,審定品種39個(國家審定品種15個)。
“十一五”初期(2006-2007年) 在研課題在研課題173項,其中國家級研究項目71項(主持1項863重大科技專項,1項973項目首席科學家),國際合作項目12項;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66篇,其中SCI刊源論文160篇,影響因子10以上論文3篇、5以上的論文13篇(皆為第一完成單位)、3以上論文46篇;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,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,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;授權專利13項(其中基因專利5項),新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8項(其中基因專利16項);通過審定的新品種16個(國家審定品種7個)。